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由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2022年9月19日,我踏上了南半球的羊国——纽西兰。搭上人生第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飞机、离家8891公里,预备落地的刹那,飞机摇摇晃晃,我的心情忐忑又不失期待。看了看机窗外的陌生土地,我转头和旅伴说:“未来的一年请多多指教。” 出了机场大门,奥克兰用16度的春天来迎接我们。选择帆船之都——奥克兰成为纽西兰打工度假的首座城市,是因它乃纽西兰第一大城市,有较多的工作机会,以生活便利程度来说也位于榜首,对打工新包们相对友好。我花了几天来处理银行户头和税号等琐事,也依照老包攻略上的指示去熟悉纽西兰的各大超市,才知道原来牛油果可以比拳头大粒、大瓶可乐的价格可能比小瓶可乐便宜、芝士的种类可以有几十种、西瓜是奢侈品,还有购物要记得带上环保袋。 纽西兰的找工途径不外乎那几种,脸书社群、求职网站(backpacker board、seek、indeed)、中介、托人介绍或现场求职(walk-in)。幸运的我们在第二周就透过脸书社群联系到草莓园S的中介,大概确认了我们的个资后,就约好时间参加所谓的入职培训。一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少说十多个年龄相仿的背包客,让久未接触人群的我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甚至忘了维持脸部表情,以至于有同伴回忆起当天对我的初印象就是个脸黑的女生。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在心里默默地把大家的脸庞与各别的名字连在一起,也默默期许隔天开工有个好天气。 就这样,我展开了在纽西兰的第一份工作——草莓采摘员。这份工呢,说起来不算难可也不是件简单差事。难就难在它是份体力活,采摘员需要身兼选品和包装的职务,推着手推车依排来回采摘和包装草莓。草莓旺季时,个人最高纪录是顶着16公斤的货,还未加上手推车和其他工具的重量,在有坡度的园区连上了12个小时的班。因为需要腾出双手来采草莓,所以常常都是用腰来顶着推车。同事间常常开玩笑说已经练就了一身铁腰,淤青什么的都是小事了。 生活变得简单 另外,阴晴不定的天气让我们这群户外工作者常常不知道与外套应该保持着怎样的距离。纽西兰的春夏日间温差可以高达十多度,一下是狂风来袭,一下又闷热异常,让我认真思考到底《北风与太阳》的作者是不是纽西兰人。撇除一些外在因素带来的不便,用劳力换取金钱的好处是对于脑力近乎于零的消耗。自由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工作,想聊天就聊天,不想说话就戴上耳机听歌或者博客。虽然后期资本主义的彰显略略侵犯了我们的自由度,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这份工独有的工作福利就是可以天天吃到最优质的草莓。相信我,市面上的好草莓都是第一线采摘人员吃不下的。心中最佳的草莓有着独特的甜腻香味、外形鲜红饱满、表面光亮、口感微脆、草莓尖尖香甜而尾端才有些许酸,一看就让人喜欢。采摘草莓也需要一些小技巧,除了要用眼识别草莓的成熟度来决定它是否能被摘下,摘下后是送去隔壁的牧场做牛饲料,还是出口到外国变成送礼佳品,也要认准在草莓蒂头以上半厘米的茎部位置,用双指把它拧断,要不然就会影响草莓的存放寿命。若要摘得快,一名长居速度榜榜首的同伴给出的建议是要用双指抓住茎部,先往下一拧再往上一拉,就会较不费力地把它摘下。可是个人体验总结是,行行出状元,出色全凭天赋。 在这里,生活变得简单,几乎每天都是头一沾到枕头就秒到周公贵宾室、看到奇形怪状的草莓会呼朋唤友地来拍照留念、放工后大家会一起相约去看与人几乎无距离的牛和草泥马,又或者是到海边看夕阳和吃野生海带,而每天唯一的烦恼是隔天的便当菜要预备什么。在草莓园间训练着手眼协调的能力、不断挑战自己采摘的速度,看着一条条的隧道周而复始地由绿变红再转为绿,心也浅浅变得简单。我想这也不失为此段旅程的一大收获。
1月前
遥想17,浅谈17,畅享17。 龆龀之年,17岁是成熟、勇敢、炽热、疯狂的代名词。在当时的脸书上,还是孩童的我不时会看到与自己同辈且正值17岁的表哥、表姐的照片。照片的背景随他们所在地点的变化而一帧一帧地展现在我眼前,时而是热热闹闹的新春团拜,时而是隐藏着小惊喜的生日派对;时而是于波光粼粼的瀑布戏水游玩,时而是遗憾结束中学生涯的毕业典礼。 无美颜、无滤镜的照片下是他们放肆大笑的状态,是他们勇于挑战的状态,是他们如向日葵般绽放的年华。他们的17岁好似都变成了小大人,成了不同社团的执委,操理着大大小小的事务,举办着不同的活动、生活营,参加着多不胜数的学术、运动比赛,画上了青春里最浓重墨彩的那一笔。那年的阳光洒在他们稚嫩又夹带着成熟的灿笑面容;时光正好,挺好。 碧玉之年,17岁是压力、疲倦、努力、快乐的代名词。17岁的泡泡滤镜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即将备战SPM考试的路上,学业压力、同侪压力接踵而来,17岁已不如憧憬中那么美好、宛若佳期。我成了梦寐以求的青春主人公,却如千钧重负般重复过着漫长的每一天。当初升中四的成绩总是满江红,当社团的活动策划总是遇到瓶颈,当自身对于青春期的困扰不被理解,当对同龄人长相、身材、家庭、成绩的羡慕如江水般滚滚而来,似乎,17岁并没有想像中的快乐。当与家人一起到寒风凛冽的阿拉斯加游玩,当与朋友一起到电影院观赏催泪电影,当阳光明媚的个人照出炉,当朋友称赞今天的造型精致时髦,似乎,17岁并没有想像中的煎熬。 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我似乎成了荷尔蒙的傀儡,任由起伏不定的情绪摆弄,一时晴,一时阴;时光正好,不好。 17之年,17岁是觉悟、独立、自由、明媚的代名词。在重重压力下,我开始反思,在没有任何的修饰、攀比、对比下,就不能过得明媚、峥嵘、生动吗? 答案恰然相反。卸下了与同龄人攀比的心理,卸下了执意要把各种活动尝试一遍的想法,卸下了事事要求完美的包袱,17岁比我想像中来得轻松、晴朗。 我开始认真享受生活,以独特的方式来为自己量身定制专属的17岁。它可能不如网络上各种同龄人照片的耀眼,可能并不如表姐表哥般玩得疯狂,可能不如学长学姐获得人人称赞的成熟态度及办事能力,但,这就是我的17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需要顾虑世俗,做着一个学生应有的本分;无时无刻不挂着明媚的笑容,照顾着自己的容貌却不焦虑或极端,管理着自身的情绪。在这像花一样绽放的年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景,时光正好,真好。 17不再遥远,17已然是当下。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我时常抬头,都会窥见窗外的鸟群匆匆从眼眸飞过。它们掠过时间的水面,牵起岁月的涟漪,一圈圈的不停扩散。连同树影与浮云都舒展开来,成了幅名为自由的画卷。与墙上那只留在画里,被抽去生气的飞鸟不同。它们从不被框死在画里,拥有的也不仅是一方窄窄的天地,而是一大片的海,一大片绵延的群山,一大片的苍穹。 窗外的鸟群到底和画里的鸟不同。 儿时的我无疑喜欢那幅画,那只小小灰褐色的鸟是擅长美术的堂哥画下的。仅用淡墨挥洒,便将鸟影在廓大的水天之间点染得生动起来。于是那画里的鸟也飞入我的心口,然后静静栖止在我9岁的记忆里。那时,黄昏里常有鸟群在屋外的天空鼓翼翱翔,或在电线上敛翅栖息,或在一排排屋檐下筑巢,呢呢喃喃,把整个黄昏都叫得浮动起来。当我将目光从画上转向屋外的鸟群,却以为画上的鸟也飞了出去,一条线地在半空划出了亮光。回头却见,那只飞鸟还在画上,还牢牢地挂在墙板之上。 闲暇时我总喜欢驻守窗边,凝神观察鸟群划过天空的姿态,那是画里的鸟无法拥有的自由。不知为何,喜观鸟,甚于放风筝。也许是因为风筝看上去再自由都好,还是被细细的长线紧紧牵制,被主人的意愿操纵着飘扬,始终飞不到想去的远方。就像那只挂在墙上的鸟,乖乖地当个摆设品。也是它让我重新打量起“自由”这个遥远却美好的词汇,而后残酷地发现:就连自由,长得也像条条框框。 从何时起,开始憧憬自由的滋味?许是当我瞥到了画上行云流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又许是当我孤坐在闷热喧嚣的教室,听着师长如何以婉妙的话术和无懈可击的逻辑将“考好试”和“成功人士”挂钩在一起时,蓦然窥见窗外的鸟群在天空展翼的瞬间。我开始迎着风,想像世界的底色,想像自由的颜色。渴望像教学楼外的鸟群,自由地追逐心上的蔚蓝。它们飞啊飞,飞出了世俗主义的桎梏,飞出了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准,也飞出了那条已被社会默认成文的轨道——尽全力考好试、找高薪工作,成为钱尘似锦且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 “学商业吧,未来会很吃香。”“还是当工程师好,艺术什么的能赚钱吗?”“你们还年轻,要现实点……”“作家?别痴心妄想了吧。”于是所有的梦被附上了功利主义的评定,我们从此失去了做梦的权利。 拼尽全力也飞不出画框 “你中学毕业后打算怎么办?”那年,凝视着几只在电线上跃动的飞鸟,我缓缓问道。心,仍在期翼着一个不那么“合格”的答案。 “申请全额奖学金,找个好大学上,再选修那些热门的科系,以后好赚钱。然后按部就班地谈恋爱、结婚成家呗。哦!结婚还是要找门当户对的……”年方16的少年面无表情地给了个近乎完美的模范答案。 “你呢?” 那句“我想去追求我的文学梦!”还是被乖乖吞回肚里了,沉默半晌后,我笑着应了句:“嗯……和你差不多吧。” 确实差不多吧,我们都走在一条差不多的康庄大道上。我们都被现实推到了那条既定的轨道路口。 电线杆上的那几只鸟,还是飞走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又如何?我们终究还是画里的鸟,拼尽全力也飞不出画框,连同少时的梦也被钉在了墙上。 回过神来,我再次凝视着墙上的那幅画,久久不语。飞鸟还是留在画上,还是那样的孤寂又苍凉。它凝定于天光水影之间,牢牢地挂在墙板之上。
3月前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著你。” ——尼采《善恶的彼岸》 无论是作为马来西亚第一部众筹电影,或是电影想要探讨的深刻主题,《Pendatang》都值得所有马来西亚人放在心上。 制作团队将电影上架到YouTube,并附上多种语言的字幕,除了让电影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也能面向更多观众,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尽管电影的叙事框架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有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虎头蛇尾,但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有成功带出主题,即种族主义肆虐到极致后的反乌托邦社会将何等残酷。 故事发生在想像中的马来西亚。在“927事件”后,种族之间的冲突变得不可调和,死伤无数,于是在全民公投后决定将各种族隔离开来,居住在政府官员分配的住所,并实行严格的物资配给和宵禁。主角一家人在来到官员安排的房子居住后遇到一名躲藏在屋内的马来女孩,并遭遇一系列的压迫和灾难,最终被迫逃亡。 尽管电影并没有清楚交代“927事件”的细节,但作为这部电影的“麦高芬”,此事件对电影中的众多角色都带来重大影响,例如父亲对异族同胞展现出满腔仇恨、女士兵的妹妹被残忍杀害、家具厂老板以此事件煽动民众并谋取政治红利、成为民族英雄但最终残害同胞的自卫队等。 若是对时事和历史有所了解的马来西亚人,应当会对“927事件”有满满的代入感。无论是1969年的“513事件”,还是2015年的“刘蝶广场事件”,都是电影中的现实案例。导演选择不交代“927事件”的细节,却又通过角色对白侧面刻画出它所带来的恐怖和仇恨,留给观众很多想像空间,也展现出种族之间的冲突可以是各种原因所造成的。 种族冲突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以发生,毕竟信任有时就只是一张窗户纸,是否戳破只在一念之间。 电影中数次出现一句细思极恐的对白,即:“是你自己投下赞成票。”这句话绑架了主角一家,以及后来无数以为《隔离法》实施后便能营造出美丽新世界的人们。故事中的父亲、货车司机、女士兵,甚至是后来出现的印度人都是隔离法的支持者,但他们都遭遇了更大的悲剧而陷入后悔。尤其是父亲与家具厂老板对话的桥段,更是显现出政客为了自身利益而毫无原则,以及普通百姓被仇恨裹挟的愚昧无知。 我们都不要变成魔鬼 而自卫队作为电影中的“民族英雄”与反派更是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满腔仇恨的自卫队到最后罔顾法律并滥用暴力,说明了人性被仇恨与权力吞噬之后能有多么恐怖。电影结尾开放式的结局更令人得以想像其他隔离区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状况,毕竟在乱世底下坏人不会只有一个,而受害者往往是所有人。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不只是探讨了种族冲突和仇恨会带来的伤害,也凸显出当政府无法维持法律的公信力,民众之间容许暴力行为和对人失去信任的时候,人命将如何低贱,自由将何等奢侈。比起仇恨本身,我们更应该心心念念的是仇恨所带来的恶果,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当集体的仇恨之火燃烧殆尽,剩下的只会是秩序的崩坏、暴力的肆虐,和无尽的生灵涂炭。 获得自由或许并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失去自由的生活绝对比我们能想像的还要更糟,只是安逸的我们都忘记了,或是有人刻意不让我们知道而已。 所以我们都要互相提醒,不要变成魔鬼,也不要掉入深渊。 【知道多一点】 《Pendatang》(外来者)为大马首部靠众筹制作的粤语电影,资金均来自公众捐款,电影导演为吴乾坚,2023年12月21日起在YouTube平台免费播放。制片方认为,电影涉及种族题材,很难通过电检局的审批,因此一开始就决定不在院线上映。他们也声称影片不赚取任何广告收入,仅为非营利性质。12月24日,在YouTube观赏过影片的国家电影发展局(FINAS)主席卡米尔奥曼(Kamil Othman)曾在社交网站发表看法,认为学校应该放映这部电影,以引起大众讨论,消除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和偏见。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当我们初来乍到这个世界,手无寸铁,身上没有华丽的衣服,口袋里没有富裕的金钱。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慢慢地拥有了很多东西,如财富、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然而这无限的拥有,是否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实际上,并非如此。快乐并非取决于我们拥有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拥有的是否符合内心的需求。在这个追求物质的社会,我们往往被拥有的欲望所影响,迷失在无休止的追求中。 今年,我最想放下的是“社会的期待”。这些期待常常不符合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我们可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盲目追求结婚、生子、拥有房产等传统观念,结果却迷失了自己,不再清楚内心真正的渴望。 放下这些期待并非容易的事,但我决定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我想要慢慢将注意力从“社会的期待”转移到“跟随内心”的选择上。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重新发现并拥抱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 当我开始跟随内心去选择,我必然会听到许多反对的声音。因为我的选择未必符合社会的期待。我必须学会保持坚定,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并明白,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特的,而社会的期待往往只是一种普遍的期许,并非适用于每个人。因此,我的选择可能会被认为是非传统的、非主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错误的。 社会的期待就像无形的枷锁,将我们困在了规定的轨道上。但一旦我们勇敢地打破这些枷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自由,如蝴蝶破茧而出,舞动在自由的空中。放下社会的期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但我要相信,每一步都是通向真正幸福的关键。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