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砂拉越

13小时前
2天前
2天前
3天前
4天前
5天前
6天前
许多年前在猫城古晋与《学报》(《学生周报》改版)故人相聚,其中包括刘贵德、林国水、廖玉樱、陈碧原、李景光。起初我并不知景光当年投稿给我时用什么笔名,我记得国水,他以“沙其”、“林离”的笔名写散文,写那种愁绪浓郁,却又平易日常的抒情散文,几乎是典型“学报体”的散文,若非《学报》读者恐怕无法领略个中文艺情怀。沙其有时也写诗。景光呢,他说他当年投的是诗稿,后来提起“火儿”、“张涛”的名字,我就想起来了。 于是我想起来了。那些年我在马来半岛西海岸八打灵再也217路10号编《学报半月刊》与《蕉风月刊》,编得最多的是诗版,一直到离职才交棒给其他编辑同仁。然而编诗并不是太快乐的事。彼时收到的诗稿大多是充满古典文化乡愁调调之作,既不现代,也无诗思,更没有我向往的摇滚。回想起来,那的确是马华文学的转折点,诗的危机时刻。 文学,尤其是诗,在20世纪下半叶那个动荡的时代边上,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政治风云与政策气压之环境世界,写诗究竟所为何事?朋辈中人难免有强调社会效用者,以为歌诗当回应“此时此地”的现实,为民族发声。诗当然可以为时为事而作,书写宏大叙事,但是诗也有权利保留其小楼的空间——诗人独上小楼,写小诗“坐看落花空叹息”也是一种旋律。 诗是生命经验的吉光片羽,理当从日常生活出发。于是我改版《学报》的〔诗之页〕版为〔诗朵〕,征求语言明朗口语化、修辞清新平实、题材生活化的诗。一时之间,也颇有一些写诗的新人来稿,如洪翔美、沙其,火儿或张涛即彼时冒现的其中一个新名字。〔诗朵〕遂得以新貌展颜。不过,马华的“日常生活”诗学,要等到若干年后《椰子屋》诗群的庄若、韵儿、李志雄、翁华强、桑羽军、纸纸、苏旗华等崛起,才算发扬光大。 古晋之行过了许多年,7月底的一天,我在收到景光附在媚讯者(Messenger)的诗稿之后,请影印店印出、胶背装钉一份“试印本”,打算在炎热的港都夏天,在早上的阳光还没移动到窗外阳台墙壁的时刻,趁潮湿暑气还没漫渗室内,开始阅读景光的诗,让诗行的移动勘划时间的流逝,就像退潮后留在船舷的水痕,或其标记。 我的想像来自景光的诗〈大蓝河柏林苏志(备忘录)〉。景光用航行与轮船意象(“午睡时总是把一道蓝河/看成一艘航向远洋/的巨舸”),思索生命经验与家国变迁。诗从“TF 热带、淡水”写起,叙述(后)离散族裔的开端(“大蓝河滥觞”),Plimsoll marks所志者,即人生航程不同阶段的旧事历经与时空。诗中的“说话者”经过“多年历练,年岁增长”,已不需翻阅通书以观天之运行,但求“把心系在/无风无浪,无云/港湾”。 那是景光2024年的作品。诗中的“大蓝河”实有其河。Sungai Dalam为美里河(Sungai Miri)支流,诗人音译为“大蓝河”。集中以“大蓝河”为题的诗或组诗有9首之多 (全部也不过11首),其重要之处可见一斑。大蓝河,不就是: 天地之间 边陲乡寨 一条西去的小河 还是不能否认地流注 其势有待…… 从这小河西望,诗人在赤道无风带的午后时光,瞭望“抒情的风景”——“每一道蓝河都是抒情的风景”。这就是了。“抒情的风景”,在景光的诗歌世界里,诚如那首〈大蓝河滥觞再塑工程〉的诗题所示,是一项再造工程。景光的诗要由小河见大海,由抒情的风景回望史诗的年代,那个先辈世代越渡七洲洋到南国以南莽林深处筚路蓝缕的年代,再一次,像船舷的柏林苏标记那样,想像“风行过的痕迹”。这些贸易风行过史诗年代的痕迹,见诸集中的〈大蓝河母亲〉、〈大蓝河系列〉、〈后离散的大蓝河〉以及〈砂拉越版悠悠蓝河流向〉尤其明显。 于是我们知道,每一道抒情风景都是一首诗的桃花源,那个诗的国度,定位于NCR。寻找抒情风景的写诗人,泅泳于“盛唐的五四的现代的现实的结构的”等诗学汪洋许多年之后,终于体会,“雎鸠之音”源头就在“原来的丛林”。以此认知,诗人—— 在最初的小径 重新踏青 竖耳聆听最原始的 抒情声音 那就是景光回到那条向西流注的小河去重新定位“大蓝河”的情由。 2020年春,我为任教学校的人文研究中心网刊《西湾评论》新辟〔海岸线副刊〕时,刚好读到景光的〈后离散的大蓝河〉,觉得颇有新颖奇特之处,遂知他还在写诗,于是向他要来刊载。〈后离散的大蓝河〉俨然是一首后离散宣言。“后离散”之“后”,在于其“完而未了”。离散族裔及其后代的身分与文化属性之变易,与家国政经社会环境脉络之变动,其间传统与现代的交缠纠葛何其复杂,景光以重复修辞叙说譬喻,展现诗的历史关怀与当代思索。集中之〈雪梨冬晚〉,写得也正是这种“去国回家,去家归国,再去国”的“后离散状况”,可见离散的辩证乃景光一贯的关注,这在当代马华诗人里头可谓少数。 回想起来,景光写诗投稿《学报》,已是四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而景光的这些“大蓝河诗”则多写于千禧年之后,其中尤多近年作品。我不确定他是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还是1990年代以后重拾彩笔,但翻阅这卷诗稿,对其诗兴勃扬,行笔自由,语言平实感到惊讶,想系当年小镇书店的港台文艺书刊,《美里日报 · 竹原副刊》,以及砂拉越现代诗前行者方秉达(刘贵德)在美里的“现代启蒙 ”工作,给少年李景光打开现代主义视野,所形成的诗学底气受用之处以迄于今,故有此卷诸诗作。 前文所追忆的,7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诗学,在过了近半个世纪,那最初的小河,在景光走下小楼之后,湲湲流注到社会与生活的大海洋,笔下的抒情瞬间已向史诗时刻趋近。景光读过T.S.艾略特诗论名篇〈传统与个人才具〉,当知历史感之于诗的效用。当抒情的风景转换成历史场址与事件时,史诗的时刻遂涌现。而那抒情的瞬间,遂保留为诸篇章之前短句;于景光而言,那是往昔时间的定格,岁月的刻痕,一种诗的柏林苏标记。 相关文章: 【陈瑞献特辑】张锦忠/看七种重彩的云朵── 陈瑞献及其诗歌英译集 张锦忠/感伤的旅程,荒野地的呼唤——给中年诗人木焱的信 【读家说书】张锦忠 / 成为真正书写的人——僵局、困境与贺淑芳的小说
6天前
7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年仅19岁,就以同名服装“thedicksonlim”品牌登上吉隆坡时装周,是吉隆坡时装周史上最年轻的设计师。 他在22岁那一年,以马来西亚史上最年轻的服装设计师,登上了世界洋服最顶端舞台—2023年第39届世界洋服联盟大会。 他就是Dickson Lim林孝胜,来自古晋的服装设计师。 世界洋服联盟大会被视为订制洋服界的“奥斯卡”,在国际洋服界享崇高地位。这项大会获得全世界各国派出最顶尖及最具资格的裁缝大师参赛。 林孝胜以独特及极具创意的裁剪,在马来西亚裁缝业联合总会严格审核下,被遴选为马来西亚唯一一名参与男装“创意设计”比赛的代表。他也是马来西亚史上最年轻登上世界顶端舞台的代表。 服装设计不应该被定义 对林孝胜而言,服装设计是没有定义的,也不应该被定义。时装设计应该是一个商业艺术家,灵感不仅仅源自生活,必须对时装敏感,且通过作品表达及传递正能量。在不断摸索及学习中,他逐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他所设计和制作的西装,不如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正规”,反而是强打“解构主义”,打破制衣的传统、常规和思维限制,以全新视觉去看待时装。这可从林孝胜设计很多不对称、不规则或拼接等设计元素上看到。 “我没有固定模式,对我来说,设计就是把我的世界呈现出来,这些在我脑海中出现的、闪过的,那些可能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不会局限我的设计和想象力,而是把创意通过作品呈现出来。” 在时装设计方面,由于来自裁缝世家,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所有设计都是靠自己的摸索、体会、寻找灵感。林孝胜形容,就好像我们看一栋建筑物,可能加入了现代及复古的元素,这些都启发他,如何把这些现代及复古的东西用另一种视角带出来。 林孝胜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经常给自己压力,不断检视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错误中寻找解决方案,也不断鞭策自己做到更好。 对他来说,只要不断追求做到最好、最极致,才是顶尖。 刚开始投入时装设计,他也没想过创立的品牌要走向国际、走向世界,也没有想过明星穿上他所设计的衣服或在红毯上亮相。他唯一想的就是,以正确心态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把东西做到最好,把西装做到完美。 用生命创作 不蹉跎岁月 在时装设计师这条路,没有人告诉林孝胜一定要做到哪里,但他心里有自己的目标,他会不断给自己压力,也提醒自己不要蹉跎岁月,时刻把握生命,把握人生。或许正是抱持用生命在创作的信念,才让他的作品更加有灵魂。 这也是他创立的品牌希望传递的信息,一种有抱负、有理想的信念。作为一名19岁出道的时装设计师,林孝胜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去追求梦想,或许有些人看到他的故事后,会受到鼓舞,再付绪行动,努力尝试去达致自己的梦想。 如果一个没有接受过正统设计训练的人,可以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也许我也可以!”这是林孝胜希望透过品牌传递的正能量。 今年24岁的林孝胜,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创设独有的品牌特色,以行动为自己的实力说话。 父是裁缝大师林荣庆 林孝胜大胆创新的设计,让他的作品在国际时装秀上惊艳全场,并获得男装“创意设计”奖项。 初见林孝胜,他身穿黑色西装,神情带点腼腆,话不多。他的工作室以暗灰色为主,没有过多装饰,与墙角挂满的色彩绚丽,打破传统常规及设计前卫的西装,形成强烈对比。 林孝胜来自裁缝世家,父亲是Formula One Tailor公司创办人兼裁缝大师林荣庆,母亲是Mandy Seamstress公司女装裁缝师房玉云。小时候,他从未想过继承父亲衣钵。 奇妙的是,18岁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林孝胜开始对时装设计感兴趣,想动手做自己喜欢的衣服。他喜欢与众不同,喜欢高级时装,这些在国内市场很少见。他开始好奇,为何时装设计师做一套衣服卖到这么贵,且是他买不起的。他就想,为何不自己设计,以自己的创意,加上自己喜欢的元素,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西装。 正是这动力,促使他开始踏入时装设计。当时他一边读大学,一边在父亲的裁缝店帮忙及开始学习裁剪。也许是天赋,从7、8岁开始拿剪刀乱剪,长大后很快就上手,短短2个月就学会裁剪。 19岁登上吉隆坡时装周 19岁那一年,吉隆坡时装周(KLFW)创办人Andrew Tan在古晋举办一场讲座,当时他穿着自己裁制的西装参加。前卫独特的剪裁,让他在人群中被发现,Andrew Tan非常喜欢他的造型,更直接询问他是否愿意参与吉隆坡时装周。 当时的他有点受宠若惊,对方并没有问他是不是专业时装师,也没有询问他毕业自哪所大学或服装设计学院。尽管没有时装设计基础,他仍毫不犹豫答应了。他知道自己必须把握机会,幸运的是,他的设计受到好评,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他的才华。 虽然双亲是裁缝,在投入相对来说更熟悉的行业是更有保障。但他认为,拥有基础确实比别人有优势,而成功没有捷径,还得靠努力去拼搏。 刚开始,林孝胜不习惯称自己是时装设计师,认为自己不是时装专业毕业。 “但是,我想要‘be somebody’(做个有影响力的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普通人,裁缝也一样,我不想做一个普通的裁缝师,我喜欢挑战新事物,创新设计给大众带来更新颖设计和视觉效果。”   夸张风格打响知名度 刚投入时装设计,林孝胜也面对过挫折。他与父亲的风格不同,父亲的传统手艺偏向经典的基本款式,而他想要做的是比较创新、个人风格明显及不规则的设计。 在首次时装周以“夸张”设计风格打响知名度后,林孝胜准备隔年时装周时,就想偏向比较保守,不那么夸张的设计风格,但最后效果欠缺理想。这也让他从中摸索到,作为时装设计师,对时装的敏锐度必须非常高,且维持在一定水平。
2星期前
三十多年土壤勘查的生涯,回首往昔,记忆中的勘探艰险困苦遭遇,如今都成了难以忘怀的甜蜜片段。人生路上最美丽的风景,往往是沿途这些经历坑坑洞洞的过程,记忆最深刻的也是这些让人成长的磕磕绊绊时光。 刚入职时,我是在砂拉越农业局土壤保育单位(Soil Conservation Unit)担任助理,工作是有关传统胡椒种植土壤流失研究、小型水稻田灌溉系统研究、监督梯田建造以及在全砂农业训练中心教导一星期的土壤保育课程,间中也加入土壤勘查队伍和勘查后期工作。因为在野地勘查工作完毕回办公室,除了书写土壤报告,还需绘制勘测地区位置图、地势图、植被图、土壤图和农业适宜等级图。早年都是人手绘制地图,较耗时间,90年代后期开始用电脑软件制图,配合卫星照片,快速和精准多了。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最早是叫土壤勘查组(Soil Survey Divison),为农业部农业研究分部(Agriculture Research Branch)属下单位,后期升格为土壤分部(Soil Branch),过后改名为土壤管理分部(Soil Management Branch)直到我退休。 简单科普一点砂拉越地势和土壤种类: 1.沿海一带低洼平原地区有砂质土(Arenaceous)、硫磺土(Thionic),泥炭土(Organic)、冲积土(Alluvial)、灰化土(Podzol); 2.中央地区多是高低不平的红黄矿质土(Red Yellow Podzolic),间中夹着灰白矿质土(Grey White Podzolic)和泥炭土沼泽; 3.内陆山区则是陡峭高山的浅层土(Skeletal)及氧化土(Oxisol)。 土壤种类大略分有11大种类别,每大类别又分组再细分为系,土壤系名都是地域化,采取较常见当地地名。总之,砂拉越土壤系共有一百四十多种系列,总面积一千二百多万公顷,泥炭土沼泽地就占了全砂地域的13%面积。 土壤勘查分3种规模,视有关当局需要,主要是勘查点密度: 1.普查(Reconnaissance survey)2.半详细勘查(Semi-detailed survey)和3.详细勘查(Detailed survey)。普查的勘查路线比较分散,所以覆盖面积比较大,详细勘查则小面积,但勘查路线并排密集,而且土壤勘查点是每25公尺钻泥土记录。 早年做勘查工作,大多是普查,十分辛苦和危险,因为去的地区多是原始森林和内陆山区,渺无人烟,需要搭建帐篷露营。此外因每条勘查路线距离偏远,要不停搬迁驻扎点,所以总是在移动中,有时一次普查,营帐要搬移十次不等,劳心劳力。老同事笑说,以前他们出差普查,一次行程最少3个月,常常出差回来,老婆儿子都认不出他是谁,真是悲哀!不过现在较少普查,因为多数地区都已勘查过,砂拉越土壤图已绘制完毕,所以分部对公众销售5万比例土壤图。 诚实记录一切 土壤勘查有个不可逾越的底线,就是Ground Truthing,依据事实,记录你所观察的,这是勘查员心中的格言。诚实记录一切,这道理也教懂我对人和对事的态度,实地记录真相,谢绝造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就要问,别不懂装懂,你除了欺骗自己,也是在亵渎你的专业,别打肿脸充胖子,更万万不可ground faking”,我以前的老上司常告诫我们,他实地勘查经验丰富,单看植被就大略知道是什么类别土壤,所以很多时候,只要勘查员造假,他便会察觉,并给予记名警告。 在我的勘查生涯中,早期一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4个月,与家人聚少离多,像粒滚石,一直在滚动。长年不停地东奔西走,一座长屋到另一座长屋,从繁华城市到原始野地,由一个河流地域至另一个河流地域,不断地移动中,震撼我心的永远是各地偏远居民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不管基本设施如何落后,生活环境如何困苦,他们总是笑脸相迎,乐天知命的态度,远超在城市成长的我们。在城里,我们灯红酒绿的年少,享受着文明生活的一切,却像失去方向的滚石,没有目标地滚着……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Like a rolling stone〉Bob Dylan
2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