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抖音

前几天偶然刷到一位混音师的专栏,他的视频里提到一个如今愈发明显的问题:短视频平台在传播音乐的同时,不断被牺牲的音乐动态。 抖音等平台的兴起,为很多歌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机会。一些原本冷门的作品,往往因为一段短短的配乐而迅速走红。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让音乐有了新的舞台,另一方面却也推动了一种“响度至上”的趋势。 视频主要抨击的是,部分抖音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动态”的破坏。混音师发现有人在抖音上使用他本人混音的〈雪花落下〉做视频,音频虽然响亮,却严重失真。更离谱的是,有人直接加了“浴室大混响”,听得雪花落下快成雪崩了。视频中举的例子十分典型:原曲本来音色清晰、层次分明,但经过二次处理后,响度提高了,细节却消失殆尽,动态范围被压缩得只剩下生硬的轰鸣。甚至有人为了“更震撼”,加入夸张的混响,结果好端端的一段旋律变得失真、混乱,仿佛被大雪掩埋。 这种手法并不新鲜。早在广告音乐盛行的年代,商家们就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显得更突出,不断要求混音师把音量调高。彼此竞相较劲,最终演变成所谓的“响度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动态、细节、空间感全都被牺牲,音乐变成了一块硬邦邦的“砖头”。而短视频的传播逻辑,恰好又放大了这种趋势。 意义在于情感而非流量 音乐一旦失去动态,就失去了灵魂。它或许在短短几秒能制造出轰动,但很快便显得单调乏味。更严重的是,当听众习惯了这种响亮而粗糙的声音后,真正高品质的录音反而变得“不够刺激”。那些最能打动人的弱音与细节,被逐渐忽视甚至遗忘。长此以往,音乐审美也会随之降低。 当然,这并不是说短视频平台上的音乐全无价值。它们确实让一些优质作品得以被更多人认识。但如果单纯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牺牲原曲的精致与动态,那么这种创作最终失去了意义。音乐本该是情感的表达,而不是算法裹挟下的牺牲品。 想起一个有趣的音乐小故事:巴洛克作曲家海顿以幽默著称,他在〈惊愕交响曲〉中故意在舒缓旋律里加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用来惊醒音乐厅里昏昏欲睡的贵族。戴着耳机聆听时,我不禁笑出声来。这哪是“惊愕”,简直是“吓傻”。但这恰恰说明了动态的重要:没有起伏,就没有惊喜,更没有震撼。 在这个信息纷杂、声音嘈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耐心与敏感,去欣赏那些真正有呼吸、有细节的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在音乐中感受到那份穿透喧嚣、直击灵魂的力量。
11小时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