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人更瞭解議會結構與選舉制度,以免又鬧出“不是我選的政府”之類的論調。
毫無疑問的懸峙國會,開票當夜,伊黨恐怕被前所未見的勝利砸得欣喜若狂,北馬與東海岸形成“綠色走廊”,往該黨的理念更進一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走出東海岸,披上國盟的藍色旗幟,得到意料之外的勝利,當時最開心的是伊黨,心裡沉了一沉的恐怕還會是安華。希盟並沒有迎來預想之中的狂勝,或者足以獨當一面組成政府的議席數量。看來,這名共主距離首相大位,除了他口中信誓旦旦的“夠數”,總是又差了一點點。
既然差一點,就要補回那一點。於是找誰補?是與國盟“強強聯手”再與東馬政黨組成政府?還是與昔日自己口中的“盜賊”合作?與國盟合作,就搭上司馬昭之心的伊黨;與國陣合作,就是打臉自己,冒著被國民恥笑和支持者失望的風險,忍辱負重,一力承擔阻止神權化的政策。
ADVERTISEMENT
首相人選,從一開始的清晰,隨著各種組合與討論漸漸變得曖昧。有些人是絕不能上位,有的人則是想上卻又總是坐在正主旁邊,等著盼著那個未來的未來。在我國的政治遊戲裡,只有小孩子才喊著夠數,夠數的大人都直接進宮尋求委任直接宣誓。於是小孩子也漸漸不喊了,怕被玩弄,只是不停說自己夠數,卻未見下一步。
經過這麼幾屆折騰,國人應該明白政治歸政治,生活歸生活。領袖們在臺上握手寒暄相談甚歡、交換利益,無關痛癢的草民卻抱持敵對情緒、互相分裂咒罵與標籤。民粹最需要帶動選民情緒來催谷票數,而票數則需要羊群,羊群中只需要一丁點的躁動就會隨著大隊狂奔。奔到終點是懸崖還是綠洲草原,羊群也不知道,只聽說前方總是有更豐美的水草,而前方又是哪裡?
本來,在政治成熟的制度裡,懸峙國會也能體現選民的意志,既不讓一家獨大淪為獨裁,也不讓兩大陣營割據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讓大勢力由選民自然“分割”成相對小的勢力或政治群體,更能均勻地代表選民之聲。至於誰主政,則由理念相近或達成共識的政黨結盟,絕不是網傳的那些簡單粗糙的“考最低分的反而得獎”。這類看似簡單卻朗朗上口的段子,未必是小民的手筆,有可能是沒溝通好的文宣一不小心“洩露”廣傳,一覺醒來才發現自家老闆已經在談合作,風向才開始轉變為打開格局,合作救國。
政治上的合作,本就充滿各種可能性,若是堅守道德制高點,就該接受自身陣營無法獨當一面的現實,毅然堅守原則,哪怕再等一屆,也能贏得追隨者的尊重。若是為了那點偏差就去談合作,雖說最後的結果是免除了神權化,但是看在選民眼裡,恐怕也是挾著選票和民意去自主結盟,未必是選民的最終意願。
最後,由於投票年齡已降低至18歲,對於選舉的相關知識與常識則應該被納入課程綱要。讓國人更瞭解議會結構與選舉制度,以免又鬧出“不是我選的政府”之類的論調。需知道,我們從來都只賦予選議員的權力,至於議員和政黨要和誰結盟,理得了那麼多?如果你選錯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