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陣、希盟和國盟都面臨個別候選人脫黨參選的糾紛,這些現象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政黨提名制度缺的弊病,黨主席和當權派的絕對權力過大,導致黨內人士的不滿,而蔡添強便是因提名機制不透明、不民主的受害者之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屆大選中,國陣、希盟和國盟都發生原任候選人遭除名的風波,這些被除名的候選人,有的選擇認命引退,有的選擇跳槽他黨爭取提名機會,有的採無黨籍名義參選,回應除名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面對除名的候選人傾向選擇脫黨參選的這條路,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巫統的沙希淡、扎希迪、伊黨的仄阿都拉、凱魯丁和公正黨的蔡添強。
五名候選人之所以受到媒體的關注,都跟他們在政府或黨內扮演重要角色有關,而五名候選人裡面,除了蔡添強,其他人均擔任過部長職位,嘗試過權力的滋味。競選期間,他們也非常積極地攻擊巫統和伊黨。因此,如果說沙希淡、扎希迪、仄阿都拉和凱魯丁是為了權位而戰的話,那麼,蔡添強是唯一併非為了爭奪權位參選的候選人。
ADVERTISEMENT
何以筆者如此“抬舉”蔡添強?我們從蔡添強的履歷及其近期的表態中,可以證明這個說法。蔡添強跟安華是同一個時代的政治領袖,1998年烈火莫熄運動爆發,蔡添強與其他在野領袖發動反抗馬哈迪的社會抗爭,後來,他也是參與組織和經營公正黨的元老之一,代表公正黨參選並兩度中選峇都國會議員。蔡添強在公正黨各派系之間走動,試圖在化解分歧上建立最大公約數,所以經常成為派系標籤和撻伐的靶子。2020年喜來登政變事發,阿茲敏、祖萊達率領支持者退黨,被指傾向敏派的蔡添強沒有跟上,甚至還多次公開譴責阿茲敏及其他“叛黨”分子,以及公開重申對安華和希盟的支持,拒絕跟國盟為舞,始終守住“烈火莫熄”的精神。
國陣、希盟和國盟都面臨個別候選人脫黨參選的糾紛,這些現象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政黨提名制度缺的弊病,黨主席和當權派的絕對權力過大,導致黨內人士的不滿,而蔡添強便是因提名機制不透明、不民主的受害者之一。惟,他的情況較為特殊。蔡添強在峇都區的耕耘明顯比巴拉柏卡蘭資深,對選區情況的掌握和了解較深入。否則,蔡添強脫黨參選的時候,也不會有一群公正黨基層願意幫忙輔選,安華、拉菲茲及其他藍眼領袖也不會以“疼著打”的方式對付他,顯然證明蔡添強在峇都和公正黨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是,雖然對黨內提名有所微言,蔡添強依舊堅持不採用惡質、負面或人身攻擊的選舉策略,而是以“人民之椅,峇都之聲”的口號,跑動選區,積極地掃街拜票,還有公佈自身的競選宣言,展示支持希盟、力挺安華擔任首相和堅守“烈火莫熄”的立場,蔡添強由始至終沒有表明離開公正黨的意圖,因為如此,代表希盟參戰的巴拉柏卡蘭則顯得相形失色。據此,我們不可以將蔡添強跟沙希淡、扎希迪、凱魯丁、諾奧馬、廖泰義等等,被因除名而徑直跟黨中央對抗的人物相提並論。
假設巴拉柏卡蘭敗走峇都的話,希盟唯有歸咎當初“點錯秋香”,盲目地提名新人而選擇較不受歡迎的候選人,而且也需對巴拉進行檢討,畢竟在將近的五年任期內,巴拉未能掌握大好的機會努力經營選區和照顧選民,建立自己的地方組織盤,不能怪罪蔡添強參選導致選票分裂。
換個角度來說,安華的主張是正確的,即公正黨是時候栽培新梯隊,以便延續該黨的鬥爭。可是,公正黨乃至其他有意改變現狀的政黨,都應該要好好去思考黨內民主的問題,今天,蔡添強抱著不甘願的心態,卻以“公正黨良心”的姿態參選,足以顯示他心裡正處於理想和現實的掙扎,事實上這是黨內提名不透明和缺乏民主的警鐘,儘可留住忠黨且有能力的領袖,畢竟公正黨不能期待每位領袖如曾敏凱般看得開。
各政黨有必要參考採取類似臺灣普遍使用的黨內初選制,在接近大選的時期委託民調機構進行調查,然後結合個別領袖的政績和表現進行評估,選出最有能力、最有勝算的候選人,而不是通過黨主席和委員會的寡頭決策來拍定提名狀的發放,如此政黨才會朝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政黨理念的傳承也更為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