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政黨此次參選的席位來看,實在看不出那一區有希望勝出。
1969年大選,民政黨平地一聲雷,一舉奪下檳州政權,同時在霹靂、吉打、雪蘭莪、彭亨和馬六甲的州議席有所斬獲。更重要的是,民政黨中選國州議員者,三大種族皆有之,十足具有多元種族的代表性。贏得的8個國會議席中,華裔代表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林蒼佑之外,還有陳志勤。印裔國會議員有V大衛和威拉本,馬來議員則有姆士達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大選前一年才成立的民政黨取得輝煌勝利,不但贏得8個國會議席,還一舉拿下檳城州政權,在24個檳城州議席中贏得16席,憑一己之力就取代馬華執政檳城。
國會議席方面,大家熟悉的丹絨、武吉免登,都是民政黨勝出的選區。州議席除了在檳州傲視群雄之外,民政黨也在5個州屬的州議席成功插旗,即雪蘭莪(4)、霹靂(2)、吉打(2)、馬六甲與彭亨各1席。當時的在野黨之中能夠與之媲美的只有拿下13國31州的行動黨。
ADVERTISEMENT
513事件後,阿都拉薩出任首相採取收編政策,將聯盟改組為國陣,民政黨成為國陣的一員。自此,檳州首席部長一直都歸民政黨所有。
為了擴大外州勢力,民政黨採取以檳州的席位來作為交換條件,以獲得在外州上陣的機會,但也因此限制了擴展實力的工作。儘管可以不斷招收黨員和設立分部,但是對增加上陣更多國州議席沒有丁點幫助,只能等待國州議席選區重新劃分,由巫統來進行新增選區的分配。這種情況下,民政黨每次所能分到席位非常有限。
因此,對民政黨而言,加入國陣之後,在檳城的版圖基本上在萎縮,而且巫統對州首席部長的位子早已虎視眈眈,對州行政議員的位子也是諸多要求。
對民政黨而言,長期在國陣之內無法施展政治改革,黨領導人再有想法也都難逃巫統的制約。這也是為何一批華教人士於1982年大選打著“打入國陣、糾正國陣”的旗號加入民政黨,結果理想很快破滅。
這些華教人士就像溫水中的青蛙,很快的背棄了當初踏入政壇的初衷。民政黨也沒因為有了這批新生力量的加入而蛻變,反而為了爭權奪利而呈內卷化。
308大選,在競選期間,當在野黨正忙著拉票宣傳為爭取選民而努力之時,民政黨議論誰將出任首席部長的新聞頻頻見報,彷佛國陣繼續執政已是十拿九穩之事。結果如何在此也不必贅述了。
308大選的潰敗,505和509大選依然不思進取,民政黨終於難逃滅門的宿命。好不容易換了領導班底,新人總算有想法。但是,選擇與伊黨做盟友,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在上陣的國州議席將會得到伊黨支持者的選票來鋪墊,或可確保按櫃金不被沒收。從民政黨此次參選的席位來看,實在看不出那一區有希望勝出。
四十幾年前民政黨以在野黨身分上陣,創下了傲人的成績。四十幾年後再度以在野黨的身分上陣大選。正所謂“濯足長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世態炎涼,選民們早已忘了林蒼佑時代的民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