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第15届全国大选:即时报道
星洲人VIP内容专区
星洲人VIP内容专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点评台

发布: 8:10am 07/11/2022

本报特约

全国大选

资讯

韭菜

甘德政

网络年代

本报特约

全国大选

资讯

韭菜

甘德政

网络年代

甘德政.投票不能Cincai,否則被割韭菜

甘德政

投票時,我們往往被不理性的情緒所影響,這其實是繼承自老祖先演化而來的本能。

十多年前,我在星洲日報總社聽臺灣學者龍應臺的講座。大部分內容我都忘了,我卻記得她分享有關方言保留很多古漢語詞彙的故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例如,粵語“King Gai”,我們知道是“談天”之意,但不懂漢字怎樣寫。原來出自古代成語“傾蓋如故”,龍應臺說是兩人面對面坐下來,膝蓋對著膝蓋,然後促膝長談。這些解說都很有畫面感。

還有一個我們常聽到的閩南語“Cincai”,原來古漢字寫法是“請裁”,也就是“請您裁決”。本來是尊重對方意願的褒義,後來卻演變成馬馬虎虎、不認真、不仔細的貶義“隨便”。

ADVERTISEMENT

Cincai也被馬來文字典Kamus Dewan收錄,解釋就是做事不積極、凡事無所謂的消極態度。

小時候常聽長輩講Cincai二字,當時還以為是寫成“青菜”。後來我到中國留學時,學到一個跟青菜有關的字眼——“”。

“韭菜”是中國非常普遍的食物材料,另外一種意思,就是“被壓榨者”的比喻。韭菜一詞,來源於形容在股市裡被莊家大戶欺壓坑埋的散戶,因為韭菜耐寒不易死,割了又重新生長,以養活收割者。

“割韭菜”比喻上層有權有勢者壓榨剝削底層民眾。博弈論術語就是資訊落差(information gap)或資訊不對等(information asymmetry)。

在股市,我們常見到能言善道的韭菜收割者;在龍蛇混雜的政治舞臺上,更是遍地騙子(conman)。我們總是看走眼,信錯人,其實是有政治人類學的解釋。

美國學者RIck Shenkman在著作《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指出,我們總是講“選賢與能”,事實上,這種理想在現實政治操作中很難實踐。投票時,我們往往被不理性的情緒所影響,這其實是繼承自老祖先演化而來的本能。

由於人腦神經迴路的限制,從原始時代開始,我們祖先的思考能力,最多侷限在150人左右的小群體。即使到了現代,我們的大腦也來不及演化,終其一生真正認識和深交的“朋友圈”,很少會超過這個數字。那些動不動在社交媒體上,有幾千幾萬人的所謂“朋友”,其實絕大多數都是不靠譜的“淺交”。

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我們認識周邊每一個人,每天都跟這些人打交道,那麼民主選舉根本就很多餘,因為通過日常生活就知道每個人的特質,領導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但是,來到現代幾百幾千萬人的大社會,認識所有人是不可能的。要選領導,只能通過有限的管道。現代選戰總離不開媒體公關、形象包裝、民意調查等,這些二手渠道往往就很容易被扭曲和誤導人。

到了網絡年代,理性交流成為奢想。社交媒體的大數據演算法,不斷把不同的選民群體推向兩極化,在群體感染的集體亢奮情緒下,不理性的“鐵粉”就煉成了,更多的民粹領袖也上臺了。經過多次殘酷驗證後,很多人最後心裡暗錘“又選錯人了”,但嘴巴上往往因面子問題而絕不承認。

這種困境有救嗎?有。作者建議,要讓廣大民眾接觸基本的政治教育,培養更多中間選民。我們只要有足夠的訓練和經驗,就能讓民主政治更健全和順暢。

選舉將至,大家接收五花八門的“資訊爆炸”(information overload),必須維持基本的常識和判斷能力。聽到“讓新加坡人來大馬當外勞”言論,其實就和聽到“柬埔寨有8000美元的工作等著你”一樣,清者自清,願者上鉤。

千痛萬痛,不如韭菜之痛。投票不能Cincai,否則被割韭菜。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