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过希盟的失望者极有可能认为,天下的乌鸦一般黑,骗了一次不想再被骗,于是选择不出来投票,这无疑正是希盟最为担心的,于是民间有些人喊出了“含泪投票”,喊出“再爱我一次”,它可以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真情流露”,也可以是“情绪勒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投票本是一个公民所尽的义务,尽义务不同于强迫,甚至可以说,也不强迫一定要投票,“不投票”也是一种投票的行为,它同样表达某种政治意向或做出了一种政治表态,显然的并不犯法,为何又非要投票不可,真的要投得如此“心痛”吗?痛苦的事为何要勉强去做?“含泪投票”的政治心理学意味着什么?
无疑的,“不投票”也是一种投票行为,基本上它仍反映在投票率或胜输结果上,换言之,那些没有投在票箱里的票,还是计算在投票的结果中。由于不投票还是影响或决定着某种结果,所以,“投或不投”本质上仍不影响选举结果的正当性,这也就是说为何我们会看到某些政党反对“投废票”或“不投票”,尽管人们前去投票也未必投给他们,但他们仍然会认为,不论“投废票”或“不投票”都不能真实地反映选举结果,胜者胜得不光彩,输得输得不情愿。
ADVERTISEMENT
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不投票的原因很多,排除了非人为的因素,那就是涉及到选民的“意愿”问题。它可能是讨厌政治,压根就表明不关心选举的结果,再进一步就是认为所有的政党都一样烂,没有一个他所认同并想投给他一票的;它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所属意的政党没有胜算,投了也白投,就乾脆不出来投。
然而,在政党看来,没有看到选票点算出来的结果,胜负还是一个未定数,所以,那些放弃投票或没有投票意愿的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成绩,所以无论如何都鼓励他们出来投票,虽然票未必投给他们。不过我们也知道,有些政党压根就不在乎投票率,对他们而言,低投票率反而对他们有利,因为他们有铁票或死忠者,会出来投的大致上会投给他,往往那些犹豫不决的却是威胁他的,所以不需去催票,或若有什么影响到投票率低的,在算计上会认为对他们有利,这也就是为何执意在雨季、疫情也坚持办选举的原因,因为低投票率对某些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往往是比较有利的,尽管也绝非必然如此。
一般上,积极鼓励人们出来投票的,都是认为低投票率对他们不利,或者假定了那些会投给他们票的人往往又是投票意愿不高的,一方面有可能是认为没有胜算而不想投,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个政党的支持意愿不强或减弱甚至失望而消极地对待,当然更不可能去投原来就不锺意的政党。所以,从鼓励“都出来投票”到提出“含泪投票”的变化,其中所反映的政治认同问题是相当明显的。
为何要“含泪投票”?就像是情人分手一样,为何对于伤害过你的人又要选择原谅他,把投票搞得如此悲壮,至少说明,投票是一种情感的行为,政治上的理性分析,最终还是取决于“意愿”这样的情感性因素。“含泪投票”就是一种情感政治学的真实体现。
对国内很多支持过希盟的人来说,22个月不是“太短”,而是“太长”,因为他们寄于希望的结果曾经坚持过很长的岁月所换得的,奈何这么轻易就被他人“喜来登”了,自己的“希望”却是别人的“喜”,确实是极不甘心。希盟下台后,不断地宣传22个月对他们来说太短,未有充裕的时间可施展,但在支持希盟的人而言,所记得的是那些高谈改革的承诺不是没有兑现的问题,而是执政后的荒腔走板,成了另一阵营数落的笑话,还不要提基层的分权和矛盾,更是赤裸裸地暴露出这个联盟的各怀鬼胎。
一夜间在一间酒店打回原形,因而从“希望联盟”变成“失望联盟”,甚至,更多铁粉是“睹烂”或“干谯”的。因而,来届大选就构成了希盟的“芒刺”,曾经支持希盟的表现得极度冷漠(反风吹不起),或是失望而甘于放弃,或为了教训政客的虚伪,都反映了情感受挫或受骗的痛苦感受。于是鼓吹“含泪投票”,即是鼓吹选择“原谅”:知道你很不愿意支持我,知道你的感受,但请再给我一次。
“含泪投票”所反映的“原谅”的情感政治学即是:“我虽然曾经是个爱情骗子,但你甘心这次嫁给土匪、流氓吗?”“我也不是那么不好,只是时间不够长,来不及培养感情而令你失望了”;“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证明我是可以和你常相厮守的”;“你的眼泪说明了你还在乎我,原谅我吧,我答应你,我会学到之前的教训,好好做个称职的政治情人”。
这是一个数字游戏的世界,在没有绝对多数票的规定之下,一票胜出就是胜出,结果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支持过希盟的失望者极有可能认为,天下的乌鸦一般黑,骗了一次不想再被骗,于是选择不出来投票,这无疑正是希盟最为担心的,于是民间有些人喊出了“含泪投票”,喊出“再爱我一次”,它可以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真情流露”,也可以是“情绪勒索”,是否在这次的大选中投票支持希盟成了更强烈的内心纠结或迫于无奈,就看曾经支持过的选民:继续相信“爱情万岁”,或是,宁可暗中“疗伤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