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斯邁使用“辯論不是我們文化”作為藉口,推託安華的辯論邀約,實在難以服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希盟主席安華早前挑戰各陣營的首相人選辯論,國盟主席慕尤丁迅速做出回應表明,若受邀參與辯論,一定會赴約,以讓更多民眾理解他的政治理念和想法。
不過,看守首相依斯邁沙比利卻拒絕接下戰帖,並強調“辯論不是我們的文化”,同時也表示此辯論沒有益處。這種說法沒有根據。
ADVERTISEMENT
首先,政治領袖辯論在我國並非史無前例;2018年巫統黨選,3名黨主席候選人阿末扎希、東姑拉沙裡和凱里就針對巫統未來方向展開辯論。
今年5月,前首相納吉和安華也進行了一場“世紀之辯”。
政治領袖激辯除了可以展示雙方的政治理念,讓人民更理解首相候選人的治國理念,也可以建立人民對他的信心。
此類型的辯論也可以展現我國的民主制度、言論自由的風氣,併成為他國的典範和借鑑。
其中,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可說是例行活動。
候選人對於辯論往往不敢掉以輕心,他們不僅要面對選民尖銳的直接提問,還要隨時對現場對手的挑戰做出回應,稍有不慎,將在千百萬電視觀眾面前丟分,可能直接影響遊離選民的投票意向,甚至有可能葬送獲勝的機會。
因此,他們必須瞭解對手的優勢和缺點,分析政治經濟的現實情況,以及制定能夠符合多數人利益的國內、國際事務戰略方針,甚至需要提前演練,儘可能排除臨場出現的任何意外,在辯論會上佔據制高點,以在投票前搶佔先機。
美國民調機構和智庫皮尤中心的調查顯示,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有10%的選民表示他們是在總統辯論當中或是之後決定投給誰的。
顯然,依斯邁使用“辯論不是我們文化”作為藉口,推託安華的辯論邀約,實在難以服眾。
況且,依斯邁向來都致力推廣馬來語運動,甚至打破傳統,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使用馬來語發言,以達到推廣馬來語的目的;既然依斯邁可以打破傳統,不在國際峰會使用英語,為什麼在首相人選的辯論這件事情上,卻以文化作為擋箭牌?
依斯邁政府被嘲諷為後門政府,依斯邁何不趁此機會扳回一城,藉機會一挫安華的氣焰,讓人民知道他是合格的首相人選?
依斯邁應該拿出在國際會議上使用馬來語發言的勇氣來對戰安華,這樣才可以贏得人民的歡呼聲。
首相人選的辯論使用國語也十分合理,也符合依斯邁致力推廣馬來語的理念。
首相候選人辯論,即便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但在民主國家實在不新鮮;因此,為何我們不能向外國取經,進行有意義的首相人選辯論,讓民眾更加理解我們的首相候選人。
尤其是此次大選,因為18歲自動登記為選民的機制,增加了40%的選民,所以讓年輕選民認識我們的首相候選人也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