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需要的是有能力的政府,不是為了維權或奪權而臨時組團參選的聯盟,然後在勝選後把職位當獎勵來分蛋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類喜歡區分各種現象。打個比方,某個名牌是貴還是便宜?某個發展是好事還是壞事?某個人是正派還是反派,是善人還是惡棍,是憂國憂民還是禍國殃民?人們對於感興趣又不熟悉的現象,很大幾率會以兩極化態度去歸類那現象是正還是負。
人們喜歡區分現象,其實是個天性。這是很多生物在求生的過程中,進化出來的其中一種思維反應,屬於近乎反射性評估,並稱之為習慣。懂得保持中立,明白萬物萬象的的客觀面,反倒是個修養。
ADVERTISEMENT
殊不知,現象的存在不是單一面。很多人說,眼見為實。但親眼所見,有時候也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個片段。劫富濟貧的羅賓漢,在被救濟的村民與被打劫的貴族眼裡,就是兩個極端。
其實,這也不無道理。人們的眼界有限,處理資訊的能力也有限。這界限造成了能獲取的信息以及能處理的信息都有限。可是,人又有區分現象的習慣,結果出現很多的心理偏差。其中包括光暈效應,解釋人們一般上對現象的認知來自於初步印象,然後以這個初步印象結論那現象的其他特質。說白點,就是以一概全。
另一個偏差是近因效應,解釋人們一般上對最新的經歷有著最深刻的印象,足以掩蓋以往形成的評價。另外還有對比效應,講的是人們一般上對現象的認知來自於與其他現象對比後的結論。
大選前抹黑對手,有沒有效果,其實是看選民。如果選民平時對政治冷感,不追蹤政治人物平時的表現,只是片段式的評估他們在大選期間的舉動,那抹黑對手的手段,效果奇佳。
所以你看,大選期間,政黨都喜歡互揭短處。如果選民不知道那個拿著麥克風開罵的人,有什麼相對優異的表現,那麼要怎麼客觀的做個對比性結論?
接著,某黨主席在上星期被控4項控狀表罪成立,需出庭自辯。時機準得讓人懷疑,是否人為的讓這個政治領袖在年輕選民間留下負面的初步印象。還有的就是其他候選人在大選期間煥然一新,希望以當下的表現來覆蓋以往的印象。
露露臉,罵罵人,刷一波存在感後就閃人。我們不排除有這類候選人。最好的情況,就是政黨間都有會辦事的人,而不是厲害搞場面的人。
國家需要的是有能力的政府,不是為了維權或奪權而臨時組團參選的聯盟,然後在勝選後把職位當獎勵來分蛋糕。人們若看不清手段,那規則也只是擺設。
特別是年輕的選民啊,擦亮你們的眼睛,投給最有價值的候選人。就算對現況沒什麼差別,也至少讓所有政黨知道,你們不看情懷,只看表現。要贏得你們的選票,就要高調踏實的去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