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团、华教和书生参政,在大马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从国家独立初期开始探路,夹在风起云涌的年代,正面应对许多错综复杂、棘手问题,特别是影响到三大民族争取独立的原则精神、逐渐被单元化政策淡化、同化阴影,确保不会侵蚀华族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82年董教总倡议“三结合”的概念,掀开力求朝野与民间力量,有效捍卫民族教育及维护民族权益的长征,以化解当时面对华小变质的危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当时,担任理大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子根和董总法律顾问郭洙镇,通过加入民政党参加大选,许子根出征槟城丹绒国席,而郭洙镇角逐甲洞国席,成绩是一胜一负,虽然无法达致全胜的目标,但也改写了当年政治面貌。
ADVERTISEMENT
初出茅庐的许子根在1982年全国大选中,在丹绒战役胜出,打败陈庆佳,当时其师父林苍祐也赢得巴当哥打州席。这场战役掀开他书生从政的生涯,同时是当时董教总团贯彻“三结合”概念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1982年大选,林苍祐亲自率队为许子根出征丹绒助阵,在提名中心展示力量,声势浩大。
郭洙镇是华教背景参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当时代表民政党对垒寻求连任的行动党候选人陈胜尧,微差败阵,使华教参政的实验受挫。后期他参政的理念与华教斗争立场渐行渐远。
1982年大选,董总主席林晃昇和教总主席沈慕羽到甲洞为民政党候选人郭洙镇助选,但最终还是败给寻求连任的行动党候选人陈胜尧。8年后,林晃昇辞去董总主席职,率华教人士加入行动党,包括李万千、柯嘉逊、杨培根、张永庆及罗志昌等,以期能弥补1982年董教总派出候选人参选受挫之憾。
除了许子根和郭洙镇外,“华教四君子”的另两人则是拿督江真诚和王添庆,他们也加入民政党,各自扮演重要角色。
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9年大选,华团积极参与政治运动,可说赤心以赴,一关一关克服,比如1985年由各州中华大会堂、总商会及董教总为核心的15华团,完成签署历史性的《全国华团联合宣言》,以抗衡极端种族主义及单元国家文化政策。
此外,在1999年大选,掀起另一波的华团政治思潮,当时由堂联(华总前身)草拟《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过后扩大范围由堂联联合其他华团共同签署,最后形成由2000个华团联合签署的《1999年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充份陈述华族的困境和愿景。
很可惜的是,当时的首相马哈迪先承认《大选诉求》,成功赢得政权后马上不认账,过河抽板,反口指责华团要挟国阵,行为如共产党,并引发巫青团率员到隆雪华堂抗议及恫吓火烧隆雪华堂的事件。
廖金华(杰伦)是作家兼诗人。1969年及1974年中选森州双溪芙蓉区州议员,1987年中选加影州议员,以及从1986年开始,一连3届任士布爹国会议员。他曾是党核心人物,担任过行动党宣传秘书及雪州秘书。他热衷写作及参与文坛活动, 是大马作家协会发起人之一,担任过首届理事。
江真诚是“华教四君子”之一。他于1986年至1990年期间担任时任原产业部长林敬益的政治秘书,在1990年大选中选后,担任槟州行政议员。他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
学者柯嘉逊在1990年加入行动党后,代表出征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席,并取得胜利。他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经济系硕士及社会学博士,曾担任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茅草行动”中被扣留。图为柯嘉逊(右)在1990年大选胜选后和温凤玉(中)及奈耶庆贺。
周世扬以华团背景参政,在2003年任森华堂主席,2010年辞去森华堂署理主席职,加入森行动党并受委为州委及政治策略局主任,2013年当选马口州议员及2018年当选罗白州议员。
308大选,在反风猛吹下,何国忠代表马华国阵攻下居銮国席,随后担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他以学者身分参政,是书生参政者之一。他当时在马大担任中国研究所所长,选择提前退休,挺身参选。被视为一股政治“清流”。他在80年代毕业马大中文系及考获硕士学位,后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修读博士,在学生时代积极参与复办马大华文学会运动。
李伟康活跃在青年组织,是隆雪华青前团长,正式宣布以独立人士身分上阵士布爹区国会议席,掀开新一轮的华团背景参政的序幕。图为他在支持者陪同下召开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