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臨的第15屆大選,主要命題其實是,這幾年得來不易的漸進改革,能否鞏固和持續,抑或巫統當權派的頑固抗拒,而使露出苗頭的改革中斷受挫。這裡一大關鍵是,巫統內部反對變革的舊勢力會否退場?巫統是否有新生力量取而代之?巫統黨內能否產生自我改革的浪潮?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依斯邁在10月10日下午宣佈解散國會,提早近8個月舉行國會選舉。本屆的國會任期歷經憂患,已寫下歷史,不只經歷建國以來首次政黨輪替,也因政局不穩而更換三個政府。列寧說過:“有時可能幾十年都沒有大事發生,但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發生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的鉅變。”但是,這種政治秩序的重建仍未落幕。若從民主鞏固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的民主在這段期間實有大幅成長,不能因轉型帶來的起伏而受到抹煞。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的全球民主指數,2017年馬來西亞的民主程度在全球排名第68位,處於中段班的位置。但2018年政黨輪替後,躍升至52位。儘管希望聯盟執政未滿兩年即告下臺,但2020年全球民主排名仍上升到39位,在東南亞居於首位,2021年維持在同樣位置。在這個調查中,我國在選舉程序和政府運作上,取得較高得分,惟公民自由還需要加強。
ADVERTISEMENT
自2018年政黨輪替後,政局陷入混亂和波動。若換另一角度來看,這段時期也是大馬政治數十年來最具改革潛力的歲月,無論在希盟執政之際,或依斯邁政府處於脆弱之時,皆能利用其時的政治槓桿,促成了若干體制成長。諸如18歲投票權、強化國會機制、提升東馬憲制地位、提高最低工資、通過反跳槽法、朝野簽定政治諒解協議等等。縱然這只是局部的體制改革,也是過去不可想像的推進。
今日的馬來西亞,民主轉型委實有實質成長。所有主要政黨都嘗過執政滋味,也做過反對黨,都有出入體制的經驗。尤其可貴的是,每當政治變幻之際權力皆能順利過渡,反映我國憲政體制的堅韌和軍隊的國家化。由於朝野都有執政歷練,客觀上更能理解政府治理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侷限,較諸在野時的浪漫期待,就會對體制內外各個向度有更務實的認知。
這四年半以來,我國政治上的特性是,既有改革也變得務實,權力既在分化,同時也在重組。就此而言,巫統雖然仍在歷次政局演變中,扮演興風作浪的角色,但其政治霸權地位日漸式微。自2016年前後,馬來人政黨的持續分化,尚未定型和重新穩定。在西馬的馬來人政治場域上,目前是三大陣營皆不過半,巫統、國盟、希盟沒有一方有能力掌握半數以上的馬來人支持。在未來一至兩屆大選,仍處於重組之中。
在來臨的第15屆大選,主要命題其實是,這幾年得來不易的漸進改革,能否鞏固和持續,抑或巫統當權派的頑固抗拒,而使露出苗頭的改革中斷受挫。這裡一大關鍵是,巫統內部反對變革的舊勢力會否退場?巫統是否有新生力量取而代之?巫統黨內能否產生自我改革的浪潮?
來屆大選,在野的希盟在競選主軸上,會重申民主轉型不能中斷,如果不鞏固現有基礎,可能使威權回潮,巫統種族政治得以延續。希盟承認在執政時表現不理想,但會訴諸改革需要時間落實。預料希盟的競選宣言,會朝向務實方向,注重民生和社會政策,降低政治性和民粹式承諾,繼續主打反貪汙,尤其強調巫統重新執政納吉將被特赦。
巫統則主打政治穩定,避免政局波動,也會訴諸馬來人大團結,拒抗行動黨重回布城。至於土著團結黨,他們無法吸引非馬來人選票,但會吸納不滿巫統的馬來人選民,爭取成為巫統以外的首選馬來政黨。
來屆大選也是18歲投票權和選民自動登記通過後,首次全國大選,選民數從一千五百餘萬增加到二千一百餘萬。大選的結果取決於三個因素:投票率、中間選民和首投族的態度。由於國會大選涉及中央政權,預期投票率會比此前的馬六甲、柔佛州議會選舉時提高,加上國盟會分散馬來票,巫統雖然仍具優勢,但沒有十足把握。一般預料,選後沒有陣營能單獨執政,需要進行聯合政府的談判。
巫統為首的國陣預計在西馬有70席左右的實力,爭取達到80席以上,若要單獨執政仍不容易,需要拉攏東馬政黨才可以組織政府。可是,如果巫統從上屆的五十多席增至70席以上,將意味其地位仍然不可忽視,政治上有修復能力。
希望聯盟約有60席的把握,要儘量保持這個基本實力,如果要在選後的聯合政府談判中更有籌碼,務必要取得70席以上才有可為。行動黨從上屆的42席,可能只能保住35席左右,主要是砂拉越的國席會流失。公正黨無法在傳統馬來人選民中擴大影響,預料將失去一部分原有的議席。
伊黨約有20席左右的實力,選後仍可以扮演造王者角色。馬華公會如果選情理想,可能有6、7席左右,這比起上屆只有一席,是有所改善,但不可能大幅翻身。至於土著團結黨、MUDA以及馬哈迪的鬥士黨,會有一些零星的議席,如果選後沒有一方過半,他們就會有一些影響力。
至於依斯邁沙比利會否續任首相?巫統為換取他解散國會,應該有所承諾,但選後如果國陣主導政局,不一定會兌現承諾。巫統當權派不願意讓依斯邁擔任首相,擔心他在明年巫統黨選時掌握行政資源,在黨主席競爭中佔有優勢。
(潘永強是華研智庫副主任,本文原載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