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任相期間,馬哈迪已經消耗了希盟支持者對他的信任。當國陣的擁躉反對他、國盟的支持者不認同他、希盟的粉絲厭惡他,馬哈迪還能掙得多少選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俗語有云,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的涵義是勸喻人們做好準備,抓住機會;但,不得不承認,即便做足準備,枕戈待旦,機會也不一定會來敲門。這當中沒有任何必然性。
換言之,人生之中若遇上重大機遇,站上巔峰,該珍而重之,畢竟機會難得。更難得的是,有些人一生之中,會遇上兩次重大機遇,讓他兩次登頂。
ADVERTISEMENT
馬哈迪就是這樣的幸運兒。1981年出任首相,直到2003年引退,22年高峰,他看盡璀璨煙花。原以為馬哈迪交棒之後,政途就畫上句號,走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再也與權力高峰無緣,詎料,機會又來敲門……
2018年,安華尚在服刑,在野陣營群龍無首,馬哈迪抓緊機會,領導希盟硬撼國陣,結果終結國陣60年政權,促成首次政黨輪替,掀開民主政治新篇章。馬哈迪再度任相,傳為佳話,鋒頭一時無二。
這是他的第二次機會。
首次任相期間,雖然馬哈迪領導國家在經濟上取得一些成就,可是卻對民主、自由、司法、法治造成破壞。在22年掌政期間,他並沒有為國家的長期健康發展奠下基礎,相反卻為了鞏固權力,一再侵民主根基。
1987年10月27日,馬哈迪政府展開茅草行動,以內安法令逮捕逾百人,吊銷3份報章的出版準證。這一天被喻為大馬民主和人權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988年,我國爆發司法危機,連同最高法院院長敦沙烈阿巴斯在內的6名法官遭革職或停職,重創司法體系。這也被稱為司法界最黑暗時期。此外,馬哈迪為鞏固政權,大玩種族政治,損害國民融合。如今,大馬落得如斯境地,不但被強國越拋越遠,且被弱國追上,馬哈迪實在難辭其咎。
當馬哈迪站出來領導希盟,並贏得2018年大選時,人們認為這是他“贖罪”,糾正“昨日之非”的好時機。
然而,馬哈迪還是馬哈迪。無可否認,在希盟的框架下,他作出了一些改革,但骨子裡,他還是當年那個人。依靠多元種族的支持再攀高峰的他,並沒有致力於打破種族之間的圍牆,相反他走回種族路線,用他最擅長的手段來操弄政治。
後來,他不願交棒安華,搞“大龍鳳”企圖擺脫希盟的制約,結果卻燒到手,失去首相一職,讓慕尤丁“冷手撿個熱煎堆”。下臺之後,馬哈迪仍不言休,創立祖國鬥士黨,再戰江湖,可惜聲勢大不如前。半年前的柔佛州選,鬥士黨上陣42個議席,一敗塗地,全軍覆沒。
馬哈迪還沒認輸。上個月,他宣佈成立“祖國行動”陣線,聯合政黨和非政府組織的力量,準備在半島競選120個席位。這一次應該是他政治生涯中的最後一擊。
他曾經有兩次機會引領馬來西亞走向光明的未來,然而他都錯過了,他不可能有第三次機會。
馬哈迪第二次任相,可謂是百年難得的機遇,適逢安華在牢中,加上一馬公司醜聞、消費稅等的衝擊,他才有機會兩度登頂。如今,整個局勢已改變,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國陣、國盟和希盟分庭抗禮,馬哈迪根本沒有創造奇蹟的空間。
再者,第二次任相期間,馬哈迪已經消耗了希盟支持者對他的信任。當國陣的擁躉反對他、國盟的支持者不認同他、希盟的粉絲厭惡他,馬哈迪還能掙得多少選票?
當機會來敲門,就得好好把握,不負此生,馬哈迪第一次任相,無法贏得好評,他很幸運的獲得了第二次機會,也很不幸的搞砸了第二次機會。
不是每個人都有第二次機會,更遑論第三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