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賽沙迪想要贏兩次,既想獲得希盟成員黨讓路,又想奪過希盟現有成員黨的議席,那麼最終的破局只會讓MUDA更快泡沫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標榜吸引年輕人,並走獨立政治路線的大馬民主聯合陣線(MUDA),最後選擇正式申請加入希盟。雖然有些人為此感到不解,又或者感到可惜,但從政治現實的角度來看,這是MUDA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也是繼續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
為什麼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呢?原因是經過柔州選舉的檢測後,MUDA聲勢浩大的社交媒體曝光率,以及賽沙迪本身的形象,並無法為MUDA轉化為有效的選票。所謂有效的選票,指的是兩種情形:第一種就是單憑自身的選票就可以在某個選區當選,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行動黨在華人超過70%的選區,它都可以憑一己之力,而無需靠任何盟友的選票拿下該選區;第二種就是單憑自身的選票無法贏得選區,但是卻可以分散選票,讓第三方政黨漁翁得利,進而改變整個選舉格局。這種 “成事不足,卻敗事有餘”的能力,最貼切的體現就是2018年的伊斯蘭黨對於巫統而言,或者現在的土團黨對於希盟。
ADVERTISEMENT
柔佛州選舉一役,MUDA在不同選民結構的州議席出擊,結果只在希盟讓路的城市區優景鎮贏得一個議席。雖然贏得議席對一個新成立的政黨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但實質上讓它勝出的選票都是希盟的鐵票,就政治上而言MUDA沒有任何顯著的有效選票,它只是借了希盟的天時地利人和,得到的選票更多是看在希盟的份上而投給MUDA。至於MUDA和希盟公正黨正面對戰的拉慶州議席裡,MUDA得票排在公正黨之後,位居第四;兩者相加的選票也無法超越勝選的巫統候選人。這也從側面證明了MUDA就算執意自己上陣單打獨鬥,它也沒有能力做破壞王傷害希盟,所以無法達到“以戰逼和”的政治效果。拉慶州議席一役也顯示了,那時候的破壞王是國盟,因為一旦土團黨的選票排在第二位,只要加上公正黨和MUDA的票數,巫統就黃了。
以上兩個州議席的統計分析,讓我們對MUDA提出一個結論:MUDA可以吸引年輕選民這是一個事實,但這一個票倉同樣會在希盟對戰國陣、國盟的時候,把票投給希盟。換句話說,MUDA唯有和希盟正面對決的時候,才可以得到這些票倉絕對忠誠的支持,其他時候它們都算是遊離於國陣、國盟之外的反對黨票源。更麻煩的問題是,這個票倉的支持又不足以讓MUDA在國陣的強區贏得議席;而在希盟的強區,則這點分散的選票對動不動就上萬的多數票,充其量也是像胡椒粉的嗆度而已,對希盟沒有什麼深刻的影響。也就因為如此,此時此刻的MUDA其實已經陷入兩頭不到岸,所以才最終選擇加入希盟。
為什麼不加入國陣或者國盟呢?國陣本身已經太過擁擠,完全無法分配議席給MUDA;至於國盟呢,由於MUDA的基層都是堅決抵制喜來登政變的群體,又怎麼能接受加入這個政變始作俑者的陣營呢?
加入希盟對MUDA而言,至少可以加入希盟議席分配的機制,從內部獲得一些安全區,讓MUDA至少在來屆大選過後不會泡沫化。土團黨退出希盟後,議席分配方面依然有填補的空間,MUDA可以藉此獲得上陣的機會。但到最後可以獲得幾多議席,那就真的必須看運氣和時機了。以現實情況而言,MUDA一旦加入希盟,其角色就很像國陣當年的民政黨,算是一股清流,但是依然必須攀附其他政黨並獲得他們讓路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對希盟而言,MUDA的加入,至少讓他們可以鞏固年輕人的支持,也阻斷MUDA在外搗亂的趨勢,算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雙贏。
只是如果賽沙迪想要贏兩次,既想獲得希盟成員黨讓路,又想奪過希盟現有成員黨的議席,那麼最終的破局只會讓MUDA更快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