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第15届全国大选:即时报道
星洲人VIP内容专区
星洲人VIP内容专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点评台

|
发布: 7:50am 13/11/2022

大选

学者观点

希盟

林福炎教授

国阵

华裔选票

大选

学者观点

希盟

林福炎教授

国阵

华裔选票

林福炎教授.华裔选票, 何去何从? 谈公共选择理论

林福炎教授

看起来在这一次将分散,各押,确保未来政府都有华裔代表,不求效用最大化,只求损失最小化!

第15届大选1119投票,人民再一次成为老板。政党候选人纷纷出尽法宝,吸引老板们的目光,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期许对面的老板向他们看过来。然而,当老板并不容易,面临两难困境,手中这一票该投向何方?对华裔选民而言,一般来说,仅有两种选择:投希盟(行动党)或国阵(马华)? 该集中或分散选票? 对此,各方婆说婆理,公说公理。经济学又有何看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根据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投票是公共选择的问题,选民们根据所得信息,衡量投票的成本与收益,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之下,对他们的选票做出理性的选择。就这样从选民的个人偏好,汇集成公共的偏好,投票结果就反映了公共偏好。所以选民的投票行为是遵循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选民在成本与收益之中,衡量出最佳选择,理性投票,达到公共选择的均衡 。

当然,选民的投票行为不会完全理性。经济学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发现一些选民有一种非理性的投票行为。对某一政党或候选人有种类似偶像的迷恋,如同粉丝对明星的追星行为(或如同对信仰的狂热行为),把偶像政党或候选人视为自己的投射对象,自我说服,盲目崇拜,淡化偶像的一切缺点,产生严重的投票偏见。这偏见会不断累积加强,这些选民就会成为疯狂铁粉,热烈支持偶像政党或候选人,坚定不移,更尝试影响他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投票偏见能导致投票结果无法反映公共偏好。别忘了,苏格拉底是死于瑞典法庭陪审团的民主投票偏见之下。这些铁粉选民的投票行为不会有什么理性可言。幸好,随着信息的发达与教育程度的提高,相信这些疯狂铁粉选民人数已经逐渐减少,应该不多了,在此忽略不论。

ADVERTISEMENT

自从美国济学家,安东尼唐斯在1957年发表其民主经济理论,经济学家对选民投票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整体上,选民的投票行为可分为三种:制裁,优选和策略。制裁投票行为是指选民的投票决定是根据现任政府的表现(包括经济表现)。表现好的就继续支持,表现不好就改朝换代,也就是用手中的一票来制裁表现不好的政府。优选投票行为则是根据候选人未来当选的胜任能力而投票,支持胜任能力高的候选人。另一方面,策略投票行为则强调选票影响力,选民希望增加他们的选票影响力,以选票来影响未来政府的政策,因此他们倾向于投票给有机会胜出的政党候选人。

回顾我国自70年代以来,大多数华裔都不满国阵政府所实施的政策。国阵政府的华基政党虽尝试改善,喊出“协商精神”,“有人在朝好办事”,“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等等的改革口号,然而还是无法扭转乾坤,最终被多数华裔选民评为表现不佳,在2013与2018年大选中,如制裁投票行为理论所预测,华裔选民投票制裁国阵政府,选票集中希盟,最后迎来了我国第一次的改朝换代。

然而希盟执政约两年,表现是否标青?希盟政府虽然无法落实一些选前承诺(如恢复地方选举等等),但也落实了一些利民利国政策(如独立的反贪污委员会等等)。然而希盟政府不承认统考、取消拉曼拨款和华小爪夷文事件,这一些都成了华社心中如今深深的痛。因此,从制裁投票行为理论来看,这一次大选,我们可以预测一些华裔选民将选择制裁希盟。华裔选票不会再集中投选希盟,反而将会分散在国阵与希盟之间。

此外,由于对希盟的失望,一些华裔选民将不再认为自己的手中一票可改变国家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策略投票行为和理性无知理论(选民认为自己的一票无举足轻重影响,导致投票成本高于收益,于是选择不投票,不去了解大选信息,理性的将自己处于一个无知的状态),一些华裔选民将选择不投票。

基于上述论点和公共选择理论,看起来在这一次大选,华裔选票将分散,各押希盟与国阵,确保未来政府都有华裔代表,不求效用最大化,只求损失最小化!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